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获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以来,公共卫生学院积极贯彻学校提出的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战略,明确了巩固拓展学科发展理念,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和公共卫生实践需求变化,整合学科团队,发挥学科整体竞争优势,努力挖掘和培育学科特色,有力促进了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2020年,学校将提升学科内涵建设水平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开年以来,该学科陆续多篇学术论文在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为学校学科内涵建设年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
(一)老年衰弱评估及发生机制研究
衰弱(frailty)是一种重要的老年综合征,是老年人生理储备下降及抗应激能力减退,或健康缺陷不断累积而导致的一种非健康也非残疾状态。在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衰弱患病率超过10%,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
倪进东教授课题组持续关注老年卫生相关问题研究,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逐步建立了社区老年衰弱研究队列,研发了适合我国老年人群的衰弱评估量表,正申报国家专利。过去三年时间里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衰弱评估和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了近六千人的衰弱相关信息库,并针对衰弱是一种多维度功能损害综合征,该课题组积极探索衰弱亚型分类方法,在传统衰弱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统计学技术揭示老年人多维度健康问题的潜在聚集模式,初步区分了四种老年衰弱亚型;同时,进行了衰弱免疫学标志和可能发生机制研究,发现Tfh细胞亚群与三个衰弱亚型的关联,为探明衰弱的发生机制研究及精准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连续发表于2020年第2、3期Aging(Albany NY)杂志(IF2018=5.515;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2039831;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951595)。
(二)肠道菌群对砷代谢及毒性作用的影响
砷中毒一直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外源物质对肠道微生物干扰的研究迅猛发展,而微生物对重金属的降解潜能为解砷毒带来新的希望。食物中的砷在肠道中的生物可及性变化较大,食物基质或可延长砷在肠道中的滞留时间,改变其代谢和毒性作用。
郭莲仙教授和李华文副教授课题组通过模拟大米中砷形态的组成比例,设计含砷饲料(30 mg/kg)染毒小鼠60天。研究发现,粪便比尿液中排出更多的砷,尿砷和粪砷的形态分布明显不同,且小鼠的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此外,砷暴露使肠道菌群起中枢作用的物种发生改变,并显著干扰肠道细菌的碳水化合物、脂质和氨基酸代谢。文章认为,来自食物的砷暴露,可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进而干扰机体的营养代谢,同时,肠道菌群可能也参与了砷的转化,起到解砷毒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2020年第5期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杂志(IF2018= 7.94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19322676)
图1郭莲仙教授课题组研究设计及主要研究结果
(三)磷酸三苯酯(TPP)神经毒性作用机制
磷酸三苯酯(TPP)是应用最广泛的有机磷阻燃剂之一,已被广泛添加到纺织和塑料等制造材料中,在环境及生物样本中检出率及检出浓度很高,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已有研究发现TPP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可干扰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对鱼类产生发育和生殖毒性,但很少有研究TPP对哺乳动物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其潜在机制。
刘小山副教授和唐焕文教授团队以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结合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分析化学及传统毒理学研究手段,发现TPP及其代谢物磷酸二苯酯(DPP)能够透过血脑屏障在大脑蓄积。改变大脑脂质及氨基酸代谢,引起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激活MAPK通路诱导神经元的凋亡。这些发现为TPP所致神经毒性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2020年第8期Chemosphere杂志(IF2018= 5.108;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5653520306639)
(四)苯及氢醌的诱癌过程及作用机制
氢醌即对苯二酚,是苯的代谢产物之一,也是最有效的祛斑产品之一,可治疗黑斑病、炎症后过度色素沉着以及其它过度色素沉着等症状。但氢醌霜有刺激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肤刺激和接触性皮炎。另外,氢醌也被列为有潜在致癌性物质。因此,我国2007版化妆品卫生规范已经将其列入护肤品的禁用物质中,只可以在处方药中使用,并且在处方药使用中也有限量规定。
刘林华副教授团队自主建立了由人类实际暴露剂量水平的氢醌(hydroquinone)诱导的TK6淋巴细胞恶性转化模型,结合动物模型和职业苯暴露人群,运用CRSPR/Cas9等技术,从细胞、动物和人群3个层面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发现了由DNMT3b和lncRNA FAS-AS1构成的负调控环的异常,参与了苯及其代谢产物氢醌诱导的肿瘤发生过程,并揭示了该负调控环异常的表观遗传学分子机制——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异常,并调节FAS参与苯及氢醌的诱癌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2020年第6期Environmental Pollution杂志(IF2018= 5.714;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19360725)。
图2刘林华副教授课题组主要研究发现
suncitygroup太阳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省级优势重点学科,下设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学科研究方向,在慢性病流行病学与综合防治、环境污染物毒性损伤机制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上述研究成果的取得是各个课题组长期研究工作的积累,也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重点学科研究水平的集中体现,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申报一流学科和建设博士点奠定了工作基础。(文、图/公共卫生学院 编/王丽君 审/冯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