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医主页  |  新闻网  |  English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规章制度及文件 
 申请公开 
 
重大改革与决策
关于印发《广东医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通知
2012-07-10   党政办公室   (浏览数:)

 

 

 

广东医党发〔2011〕28号

 

 

关于印发《广东医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通知

 

学校各党总支(分党委)、直属党支部,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教辅单位、研究所,附属医院:

《广东医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是suncitygroup太阳未来五年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目标的行动纲领,业经2011年第1次党委全委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坚定实现奋斗目标的信心和决心,科学地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切实抓好贯彻落实,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的全面实现。

 

中共广东医学院委员会

广东医学院

2011年6月10日

广东医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广东医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是suncitygroup太阳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目标的行动纲领。为进一步明晰发展战略,抓住发展机遇,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综合实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十二五”的发展背景

(一)基础与条件

“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广东医学院建设与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指引,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快速提升,社会声誉明显提高,为“十二五”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至“十一五”末,在校普通本科生19719人,比“十五”末增长了87.1%。在校研究生715人,增长了67%。成人学历教育学生23198人,增长了166.89%。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新增4个省级和国家级特色。新增2个本科专业。新增3门省级精品课程。新增2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增3名省级教学名师。获得50项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主编或参编129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22套整合性实验教材。共承担省级及省级以上教研课题3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学生在“挑战杯”等各类省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得奖励25项。22名研究生被评为“南粤优秀研究生”,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取得零的突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学科建设实现突破。被列为广东省仅有的2个国家限额指标内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立项建设单位之一。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暨南大学建立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被认定为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筹建单位。“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获广东省立项建设,“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被评为广东省“良好”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皮肤病与性病学评为广东省教育厅重点扶持学科。肾病内科、整形外科被遴选为广东省“十一五”医学特色专科。

——科研实力快速增强。“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31项,科研经费总量8180万元,是“十五”期间的8倍。获得国家“973”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是“十五”期间的10倍。省部级研究项目202项,是“十五”期间的5倍。获得各类科技奖励45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8项。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1项。公开发表各类研究论文547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26篇,总影响因子210分。获得专利授权20项。

——师资结构更加优化。至“十一五”末,在职培养博士62人,硕士74人,引进学科带头人8人,博士78人,录用硕士163人。校本部现有专任教师698人,比“十五”末增长了19.7%。其中,正高104人,占14.9%;副高121人,占17.3%;具有博士学位的105人,占15%;具有硕士学位的342人,占49%。共聘请11名中外知名专家学者为特聘教授,共有8人成为省级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

——附院实力跨越提升。直属附属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由“十五”末的1159张增至1518张,年门急诊总人数由58.9万人次增至80多万人次,年出院人数由33412人次增至50000多人次,年住院手术由9190例增至18000多例,年平均住院日由13.0天降至11.8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了粤西地区首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启动乐山新院区前期建设工作。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中国最令患者满意医院”等称号,儿科、呼吸内科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对外交流积极推进。与美国、日本、韩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接待境外来访团组92个,派出访问团组36个,派出37名中层以上管理干部赴国外学习高等教育管理,派出25名教师出国研修或参加学术会议。聘请外教32人次。获得港澳台招生资格,招收5名港澳本科学生。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固定资产总值从“十五”末的10.5亿元增加到13.5亿元,仪器设备总值由1.4亿元增加到2.4亿元。图书资料从112万册增加到135万册,中外文数据库达到18个。校园建筑面积从46.36万平方米增加到57.48万平方米。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东莞校区科技平台。新建5个实验教学中心。新增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新增47所临床教学医院。积极争取东莞市政府的支持,创新市校共建医院新模式,建设附属松山湖医院。与东莞台商协会共建附属台心医院。校园网覆盖湛江东莞两校区、直属附属医院及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校园网络主干带宽1000M,数据中心存储容量达到40TB。档案管理基本实现数字化管理。

——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制定《广东医学院章程》,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在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中评为“满意”单位。提出“一校两区、相对独立、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两校区管理原则,创新具有广东医特色的“一校两区”管理模式。建立完善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开展财务二级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合理调整机构设置,将党政机构由原来22个调整为18个。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启动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改革。

——民生状况显著改善。在厉行节约的基础上,进行工资改革,提高岗位津贴标准,发放教职工住房补贴,提高住房公积金缴存额度,提供免费工作午餐,教职工的生活福利待遇明显改善,“十一五”末人均年收入较“十五”末增长了60 %。新建教职工周转房600多套,明显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加大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完善了奖、勤、助、贷、补、免等多元化的帮困助学体系,总资助额度7617万元。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先后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重大活动,接受省委教育工委贯彻落实三委、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的量化考核。顺利完成两届中层干部换届。深入开展党内创先争优活动,共有5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4名共产党员及党务工作者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表彰。健全完善党员培养发展体系,共发展党员5249人。至“十一五”末,教职员工党员比例为54.5%,学生党员比例为18.4%。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共有10人次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2门课程获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建设立项。隆重举办建校50周年校庆活动。学校新闻网被评为广东省高校优秀宣传思想工作网站。学校团委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和“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

(二)差距与不足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现实要求,我们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仍待提高。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社会竞争力需进一步提升。显示人才培养质量标志的国家级指标需进一步突破。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需进一步加强。严谨的师德师风以及学习风气需进一步改善。

二是学科建设水平仍待提升。研究生教育规模偏小,层次水平偏低。尚无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在国内有影响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群。多学科交叉融合工作推进不够,新兴学科培育和建设亟待加强。

三是学术影响力仍需扩大。高水平的公共科技平台比较缺乏。凝练科研方向、进行团队合作和内外互动的意识,以及进行成果集成创新、提升成果显示度的能力亟待加强。科研经费总量偏小,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偏少,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省部级高层次奖励数量偏少,国家级奖励需要取得突破。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度偏低。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专家较少。

四是引培领军人才仍需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困局一直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高端人才稀缺。缺乏高水平、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团队。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领军人才的培育缺乏有效的措施。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需进一步培养和充实。

五是经费缺口过大仍需改善。债务负担沉重,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创收和筹集资金渠道狭窄,争取各方面的投入不够,开源节流勤俭办学意识薄弱,学校发展面临较大资金压力。

六是科学管理方式仍需改进。推进以校院二级管理为主线的综合改革力度不够,校院二级的责、权、利关系需进一步规范和理顺。两校区资源配置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部分机关职能部门的服务和管理水平还不适应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部分教职员工思想软散懒,部分领导干部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开拓进取能力偏弱,执行力建设亟待加强。

(三)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学校事业发展将面临新的环境。未来的五年,是广东医“建博”战略机遇期,孕育核心竞争力的黄金期,也是创新发展模式、攻坚突破的关键期。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必须正确认识外部环境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敏锐把握未来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坚定信心,扬长避短,主动作为,努力推动广东医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提升。

面临的四大机遇:

一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背景。国家和广东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同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提出了一系列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增强高等学校发展活力的重大政策。这些使高等教育的政策、支持环境将发生连续的深刻调整。抓住这些机遇,将是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新医改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大对医学教育的财政投入和人才政策扶持,有利于缓解医学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新医改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学校医学相关学科专业交叉渗透、融合促进和协调发展。新医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改革目标的提出,面向社区的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将大幅增加,有利于促进suncitygroup太阳学生的就业。

三是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为学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时机。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层次人力资源支撑,更需要高等教育的优先发展和快速发展。同时,广东的产业机构调整,也将推动学校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全面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四是属地区域和地方发展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为学校提供了独特的发展空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国家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湛江市成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生态型海湾城市、粤西地区中心城市和环北部湾重要城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已经成为影响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suncitygroup太阳应主动参与区域经济振兴,以谋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和发展机遇。

面临的三大挑战:

一是经济全球化与经济社会转型的纵深化带来的新挑战。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球市场,高等教育生源与质量竞争压力必将越来越大。而广东经济社会转型纵深化对人才的需求必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的广博性、专业教育的实效性,并对教育观念与教育结构等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是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带来的新挑战。高等教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政策导向,鼓励高等学校在本层次本类型中办出特色,创造品牌,争当一流。在这一背景下,高等学校的发展将呈现出分层加剧、不进则退的态势,必然给suncitygroup太阳在资源获取、生源质量、就业市场、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新的外部竞争压力。

三是新医改对医学高等教育带来的新挑战。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在此背景下预防保健工作的前移、卫生资源配置的下移、老年康复医学的后移,终身医学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医学教育认证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试行,社会呼唤医学人文回归的日趋强烈等形势,使高等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育人本位回归、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医学教育学制与学位变化、终身教育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等诸多新的挑战。

 

第二部分 “十二五”的发展战略

(四)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战略目标,坚持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惠民发展、开放发展,坚定不移地走错位竞争与特色驱动的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办学品质,提升核心竞争力,全面实现医教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做出更大贡献。

(五)发展理念

——在深刻变革中科学发展。按照“战略转型引领创新变革”的思路,跳出以往单科性办学时代形成的管理思维、经验、方式、机制与体制,通过突破目标管理、绩效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的机制与体制性障碍,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现代大学制度和运营方式。

——在强基固本中科学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医”的文章,极力巩固省内基层医疗单位的发展根基,充分利用广东医特有的优势推进广东医的发展。

——在特色驱动中科学发展。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独特优势,创造竞争优势”的思路,通过发挥地域和基层优势,培育出有竞争优势的育人特色、学科特色、科研特色、医疗特色、服务特色和文化特色,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重点突破中科学发展。按照“从点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发展、整体提升”的思路,把握关节点,抓住着力点,找准突破点,通过持续重点支持,在打造学术领军人物、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科技平台、优势学科等方面培植壮大支撑学校发展的若干支柱项目,推动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形成竞争新优势。

——在品牌带动中科学发展。按照“提升一批、扶持一批、培育一批”的思路,在教学精品、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创新、医疗服务、国际办学、组织文化等方面,有计划、分梯次培育创建办学品牌,努力创建优势明显、影响广泛、特色鲜明的广东医品牌,塑造提升广东医整体形象。

——在内外互动中科学发展。按照“开放办学、主动作为、深度融合、合作共赢”的思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方针,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领域,借助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名校资源、校友资源等优质资源,补发展“短板”,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赢得先机。

——在团队引领中科学发展。积极引进高层次、高端的大团队,打造若干人才小高地,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局面,整体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

——在储备人才中科学发展。按照“储备后劲、练好内功、弯道超车”的思路,实施“后备人才储备计划”和 “后备人才培育计划”, 集聚人才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在发展当中争取主动、在竞争当中赢得未来。

——在追求效益中科学发展。坚持以效益来确定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把扩大规模和加快发展建立在良好效益的基础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师生员工的可承受度相统一,在和谐发展中实现速度与效益的双赢。

——在提升品质中科学发展。只有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高效益的管理体制,高执行力的运行机制,才能支撑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在幸福民生中科学发展。只有注重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把科学发展成果最大极限地转化成师生的福祉,转化成师生的幸福体验,让广大师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让广大师生在参与学校的发展建设中自感更加幸福、更富尊严,才能保证广东医有更长久、更持续的发展。

(六)总体目标

至2013年,按照增列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的要求,建成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临床一级学科建成博士授权学科。

至2015年,基本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升格更名为suncitygroup太阳集团网址。

至2020年,在若干研究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和特色,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综合实力处于国内省属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具体定位如下: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努力拓展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教育,适度发展成人继续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以医学学科为主,积极发展与医学相关的学科,构建医、理、管、工、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广东,辐射华南,面向全国。

人才培养定位:面向基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人文素质高的实用型人才。面向高端,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精英教育,着力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办学规模定位: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22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在20000人的基础上适时扩大招生规模,硕士研究生1500人,博士研究生100人,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500人。继续教育学生30000人。

(七)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必须立足学校发展定位,跳出广东医看竞争,客观地认知广东医,理性地看待广东医的发展,围绕一条主线,抓住两个重点,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六个突破,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围绕一条主线,即以“建博”为主线,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学科建设龙头地位,集中优势资源,以授权和支撑学科为核心,以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打造及成长为重点,以有效的学术交流和主动的学术借力为促进,以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加速积累为保障,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创新服务管理机制为动力,最大限度地张扬博士单位建设的强大合力,确保suncitygroup太阳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抓住两个重点,即创造广东医风格的新型办学模式和大幅度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广东医风格的新型办学模式是:以错位竞争为发展理念,以弯道超越为发展方式,以板块提升为发展重点,以开放借力为发展途径,以特色竞争为发展保障,形成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增强不可或缺与不可替代性,打造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就是要建立一种机制,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职工精神、物质丰富,事业成功,关系舒畅,生活舒心,赢得尊严;要营造一种环境,广东医的教职工热爱学校、奉献学校,激情满怀地一同谋发展;要建立一种体系,正确评价师生的幸福感。

坚持五个统筹:

坚持统筹好重点突破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在财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广东医的发展,必须认清重点、把握重点、推进重点,始终突出关键点、抓住薄弱点、培育新亮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整体提升。

坚持统筹好继承优良传统和创新发展模式的关系。创造广东医风格的新型办学模式,不是否定和放弃原来的办学经验、传统和特色,而是把学校在长期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的优良传统、宝贵经验、办学特色等赋予时代内涵,持续传承、丰富、创新、发展。

坚持统筹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广东医的发展,必须坚持“好字当头,快在好中,又好又快地发展,高质量地快速发展”,要确保“好”,再求“快”。

坚持统筹好事业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关系。广东医事业发展与民生福祉必须相统一,发展为了幸福,幸福促进发展。

坚持统筹好化解债务与适度投资的关系。找准学校资金流的平衡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既要偿还债务,也要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和大力改善民生。

实现六个突破,即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级教学成果、国家级重大(点)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奖、国家级标志性人才、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国际双联学位教育等六大方面零的突破。

   

第三部分 “十二五”的主要任务

(八)质量为先,深化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启动和实施“本科教学精品‘千万’培育计划”。在 十二五”期间,拟投入1000万专项建设资金,大力加强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培育和建设,逐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

——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合理拓展医学类、“围医学”、“近医学”、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好的新专业,积极筹建社会工作、全科医学、康复治疗学、社区护理学、临床药学、老年医学、医疗器械、运动康复与健康学等专业。力争至“十二五”末,新增5~8个专业。

——坚持“扬优扶重”,按照 “优化传统专业、建设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扶植新办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从学校现有专业中遴选基础条件较好、毕业生就业率高、有特色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力争至“十二五”末,新增3~4个省级特色专业,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开展精英教育,创新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医师”、“卓越护师”人才培养计划,开设教学改革试点班、实验班,创办具有特色的精品教育班,建立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培养相比于其他同类学校更具优势、更具特色的标志性人才。力争至“十二五”末,实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零的突破,在2~3个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按照“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人文与通识教育。切实尊重教学规律,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办学主体作用,鼓励二级学院进行专业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改革试点。做好广东省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在非医学专业探索学分制管理办法,针对学生调转专业的愿望,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允许其辅修第二专业,学业期满,完成相关教学计划后,可以同时获得主修和辅修两个学士学位。

——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打破一考定专业的管理模式,在临床医学等专业,在招生时预留出一定的指标,在教学中,实行各专业课程“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教学模式,在一年级,允许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自由调转专业。

——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培育计划,从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各方面有组织、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学校、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力争至“十二五”末,新增省级精品课程3~4门,实现国家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有重点地支持高质量特色教材的编写,鼓励教师编写双语教材。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集中力量建设省级优秀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力争至“十二五”末,主编或参编15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

——围绕医学认证的标准,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压缩必修课比例,增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学时,加强实践学环节。实行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分级教学,进一步提高英语、计算机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建设,开展新一轮的双语教学课程的立项工作。力争至“十二五”末,主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达到25门以上。

——广泛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学方法,利用典型实例和案例分析,运用视频、小组讨论、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讲课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以实践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强化临床能力培养,逐步推动PBL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器官为中心等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契机,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为内容,改造和建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平台,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力争至“十二五”末,新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启动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选拔和支持具有凝聚力的带头人组建教学团队,择优培育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制定并完善《广东医学院“教学名师”评选办法》,从校级教学名师中择优培育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力争至“十二五”末,新增省级教学名师5名,创建3~4个省级教学团队,实现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零的突破。

——强化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督导、评估制度,注重学生评教,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质量保障体系、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加强题库建设,改革考试办法,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教学运行和管理模式。强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重大教学决策、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指导咨询功能。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和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把握国际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前沿,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办学机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研究;加强“新世纪教改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至“十二五”末,省级教学成果奖上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证,整合全校资源,凝练项目,突出重点,专项投入,进行培育,力争实现新一轮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做好广东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探索实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产生系列示范性的研究生课程、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建设,设立“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积极培育优秀博士、硕士论文,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力争至“十二五”末,“南粤优秀研究生”50名以上。

——广泛增设应用专业和培训项目,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和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的研究生层次继续教育,培养社会急需人才。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改造网络教育,加快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完善继续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组建继续教育专家组,建立多元化评估体系,确保规范教学、规范管理、规范服务,保证培养质量。

(九)分层递进,突出特色,着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以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为重点,制定并落实好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规划,确保临床医学学科建成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力争至“十二五”末,临床医学学科下的3~4个二级学科成为省重点学科或重点扶持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和护理学发展成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获得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

——坚持“一级学科规划、二级学科建设”的学科建设组织原则,从学科群(特色优势一级学科)、学科点(若干重点特色二级学科、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学科方向(若干强势研究方向)三个层面上开展学科建设。重点建设优势学科、提炼发展特色学科、积极扶持新建学科、精心培育交叉学科。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杠杆,不断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会聚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共生共赢发展,构筑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特色优势学科体系。力争至“十二五”末,形成1~2个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群。

——紧密结合新医改和广东区域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学科布局结构,完善面向地方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防治和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学科群机制。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引领、带动作用,从培育特色入手,紧密依靠地方经济、卫生、文化、自然、资源的优势,找准学科建设的切入点,积极提高和振兴基础学科,重点扶持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提升人文社会学科。“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3~5个具有较明显特色和优势的校级重点学科。

——做好广东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和实施“科技平台‘千万’ 建设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拟投入4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建设广东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湛江校区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及研究生科研中心。以重点学科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重大研究项目为切入点,从实验室条件、研究方向整合、研究特色提炼、研究团队创建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各级重点实验室品质。通过产学研合作,争取外部资金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力争“十二五”期间,依托“广东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技平台,把“老年病研究实验室、环北部湾地方病研究实验室和粤西地区临床病原生物信息库”立项建设为省级或厅级重点实验室,并争取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突破。

——改变学科建设经费投入重点,由以二级学科为主向以一级学科为主转变,以对设备投入为主向以队伍建设为主转变,将有限的资源向学科最需要、最关键的地方集中。实施学科带头人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推进学科管理创新,实现学科健康发展。建立学科滚动建设制度,以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促进学科硕士点、学科博士点、重点学科升级建设。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积极发挥专家作用,加强学科方向调整与凝练、学科团队建设、重要研究领域和重大课题确定等方面的论证与评估工作。

——完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站、站内阶段性考核及出站制度。加强博士后科研活动的政策性扶持,提高博士后待遇,吸引更多科研能力强、学术发展潜质好的博士毕业生进站继续深造。力争至“十二五”末,在站博士后人数达到40人以上。

(十)完善机制,强化服务,着力增强科学研究实力

——实施“大项目培育计划”。 参照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标准,或者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需求、社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等,每年遴选若干个大项目,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在培育期内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开展前期预研,积累研究成果,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至“十二五”末,实现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点)科研项目零的突破。承担国家级科研基金项目5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200项以上,年均纵向经费2000万元以上,横向经费500万元以上,发表SCI论文400篇以上,总影响因子达1200分。

——实施“大成果培育计划”。参照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标准,每年遴选若干项大成果和若干个重大研究主题,在培育期内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培育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力争获国家级成果奖1~2项,省、部级成果奖20项,厅(市)级成果30项。

——实施“大团队引进计划”。“十二五”期间,参照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标准,拟引进1~2个高端科技创新团队,五年内平均每年投入1000万。每个团队由5~8人组成,除1名领军人才外,核心成员不少于三分之二。

——紧扣国家“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政策取向,继续坚持以广东尤其是珠三角洲和粤西地区地方性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的机制研究及临床诊疗新技术为科研主攻方向,进一步形成suncitygroup太阳科研新优势。充分发挥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和作用,开展生物制药、诊断试剂的开发和医药相关产业的研发,促进珠江三角洲生物医学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力争至“十二五”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20项,科技成果转化5~10项。

——主动适应珠三角洲和湛江发展战略地位升级的需要,充分利用东莞校区位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地缘优势,全面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实现科技和需求结合、技术和资本结合、人员和项目结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未能有效对接等困境,提高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力争至“十二五”末,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2~3个。

——积极探索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综合创新能力,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十二五”期间,力争获得省部级社科项目20项以上,提供给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且被采纳的重要决策咨询报告8~10份,获得省部级哲学社科奖励5项,新增1~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启动和实施“科技创新 ‘千万’奖励计划”。在 十二五”期间,每年投入1000万专项资金,设立重大科技奖励基金,重奖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和国家级科技成果。建立科学的科研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技劳动成果。充分调动二级学院、项目团队、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形成高效的基层科研运行体系。

(十一)立足高端,引培并举,着力提高人才队伍水平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遵循“总量适度、提高水平、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工作方针,坚持稳定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吸引高层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用好各类人才的工作思路,建立人才培养、引进和支持体系,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需求的师资队伍。力争至“十二五”末,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80%。

——积极开拓海归博士招聘渠道,建立海外招聘点与年度招聘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水平的博士人才。建立分学期分片招聘博士毕业生机制,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博士毕业生引进遴选、评估机制,提高引进博士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

——积极组织实施“海外英才引进计划”,实施接轨国家、广东和地方人才计划,利用属地区域优势及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落实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责任制,实行校领导推荐、引进人才责任分工制度,“刚柔并济”汇聚领军人才和带头人才。力争至“十二五”末,培养和引进8~10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其中“珠江学者”2~3名。培养和引进10~15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实现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等标志性人才实现零的突破。

——启动和实施“领军人才‘千万’ 培养计划”。 十二五”期间,拟投入1000万专项建设资金,采取政策倾斜、重点支持、海外研修、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等方式,加强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加速后备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储备。力争至“十二五”末,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国家杰出青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标志性人才实现零的突破。

——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资源共享方式为特色,成立院士工作站,继续实施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制度,以柔性引进等灵活方式,进一步加大大师级人才引进力度,形成高层次人才聚集效应。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成立干部培训中心,启动和实施“素质能力‘千万’提升计划”,大规模、全方位培训管理干部,力争“十二五”期间将学校中层领导干部选派轮训一遍。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学时学分管理制度。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干部考核、选拔和交流轮岗,打通党政机关干部和二级学院干部交流渠道。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科学化、规范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充分重视学生工作队伍“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理顺学生工作管理职务与专业技术职务的关系,健全职务、职称晋升体系。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和再教育,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生工作重心从事务型为主向抓学生的成人成才和学风建设并重转变。

——高度重视实验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改进考核与晋升办法,根据仪器设备使用工作绩效设定评估标准,促进提高实验技术人才素质,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的实验技术人才队伍。

——以公开招聘和竞争择优为导向选拔人才,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导向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评价人才,建立健全人事考评体系,根据教学研究型大学特点,形成科学公正的分层次、分类别的人事考核与管理标准,以尊重劳动和鼓励创新为导向激励人才,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机制。

(十二)扩大交流,深化合作,着力提高国际化水平

——依托suncitygroup太阳优势学科和特色,以市场需求和国际化办学所需的专业方向为导向,以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等专业为突破口,采取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举措,建立与国外大学及港澳台大学人才联合培养体系,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力争至“十二五”末,与3至5所国外名校开展“2+2”、“2+3”等方式的联合办学,选送60名左右的优秀学生到国外学习。

——提高引进国(境)外智力资源的层次和水平,扩大高水平外籍教师的数量。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进行长期或短期合作研究,聘请国际一流教学大师来校示范授课,利用国外优质人力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

——加大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的力度,拓宽教师国际化视野,及时把握科学研究前沿。加强国际联合攻关,通过共建研究所、研究中心项等多种形式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积极主办或承办国际大型学术会议,提升学校和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力争至“十二五”末,与30所国外及港、澳、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每年主办或承办1~2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选送5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一流大学、研发机构研修学习。

——拓宽留学生招生渠道,加强对东南亚、中南亚地区教育市场的了解,加强与当地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华人华侨的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学校影响。重点面向东盟国家及非洲等国家拓展留学生教育市场。

——鼓励二级学院加强本学院国际办学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国际化、师生国际化交流和科研学术国际化合作的谋划和建设,力争各二级学院层面上形成多途径、多专业、多层次国际化办学的师生交流渠道。

(十三)整合资源,做强做大,着力提高医疗辐射能力

——附属医院按照“立足湛江,辐射华南,面向全国”的医院定位,以乐山院区建设和门诊改扩建为契机,以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认证为依托,强化粤西急危重症诊疗中心、临床医学教育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地位,在扩展规模的同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建设粤西规模最大、服务最好的健养中心,发展1至2所专科医院,进一步扩大社区门诊网络,打造一批名科、名医,在诊疗技术、服务方面形成特色和品牌,整体提升高端竞争力,建成省内一流现代化医院。力争至“十二五”末,新增3~4个省卫生厅重点(特色)专科,湛江附属医院建成乐山新医疗区,两个院区力争床位数达到2500张左右、年门诊量120~150万人次、年入出院病人5.8~6.5万人次、年手术量3万例,临床与检验设备达到国内一流医院水平。

——坚持“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和办好附属松山湖医院”, 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附属松山湖医院项目建设,2012年上半年第一期500张床位对外开诊,2015年第二期500张床位对外开诊,创建技术精、水平高、环境美、声誉好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力争至“十二五”末,附属松山湖医院年门诊量40~50万人次、年入出院病人2~3万人次、年手术量10000人次。

——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收编或改造2~3所发展潜力大的优质医院,扩大直属附属医院的数量。打造以直属附属医院为核心、由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社区医疗中心、基层医院为医疗资源网络的广东医学院医疗集团。

——建立直属、非直属附属医院联合会,加强合作,在现有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进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和挖掘各非直属附属医院的资源优势,加强资源共享,建立更广泛的医、教、研帮带合作关系。

——适应新医改的需求,扩展与基层医院、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点的服务、帮带、合作网络,建立远程会诊网络平台,创新“技术协作”服务模式,扩大服务范围,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四)共享资源,深化应用,着力构建现代化数字校园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校园网整体服务能力提升及平滑升级到IPV6,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依托校园网建设医疗集团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合作建设校园无线网,基本实现无线网络接入,实现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校园安防系统和高清手术视频直播系统,构建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信息化服务效能。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全面开发在线网络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必修课网络辅助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构建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整合学校各类管理资源,搭建学校管理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全校师生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现代化水平。

(十五)继承传统,弘扬人文,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充分挖掘、凝炼、传承建校50多年的文化沉淀,以校史、校歌、校训、校徽、校旗等系列专题教育为载体,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拓展广东医精神,丰富具有suncitygroup太阳特色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按照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要求完成学校整体文化形象的CI设计并使之物化、实化,彰显办学特色,以良好的文化形象提升学校的美誉度。

——完善美化校史馆,精心设计和建设以生命文化教育馆、医学雕塑、名师名医铜像、名人名言装饰、校友成就墙、医学誓词墙等为主体的系列校园人文景观,提升校园科技、生态、文化、人文含量,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坚持不懈地开展读书活动,建设学习型校园。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性,打造富有医学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实践志愿活动、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等医学课外教育文化品牌,构造和谐的“人文校园”。

——探索构建特色鲜明的生命文化教育体系和医学人文教育模式。通过在校报开设“生命教育”专栏,开展“医学与人学”、“医学与生命”、“科技与道德”、“医学与价值”等主题活动,推动生命文化教育进媒体、进大纲、进教材、进课堂,形成一批被社会所认可的教研成果。强化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融合,着力从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医学人文实践、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人文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努力构建具有suncitygroup太阳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十六)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构建特色和谐校园

——建立健全提高师生幸福指数的工作体系,建立幸福广东医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改善民生质量的导向和评价标准。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注重对优秀人才和学术骨干的培养与激励,关心普通干部和教职工的人生与事业追求,关心教职工和学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的健康和幸福,特别关心困难学生和教职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坚持每年办好若干件惠民实事。做好群众工作,深化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教研室、实验室、学生班级等制度,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学校的重大决策和政策措施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师生员工的可承受度协调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听取师生员工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畅通广大师生员工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和形式,妥善处理各类矛盾。

——切实解决好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大民生投入,建立“工资待遇追赶或超过日常物价增长速度、达到或超过同行增长速度”的增长机制,丰富教职工的文化生活,努力实现教职工收入有新提高、生活条件有新改善、福利待遇有新增加。

——认真落实校园稳定安全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偶发事故防范及预警应对机制,切实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创建平安校园。

——加大对学生奖助的经费投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预测,紧贴市场,探索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长效机制,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第四部分 “十二五”的保障措施

(十七)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发展能力

——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大力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努力形成“学校的科学发展党委来谋划,学校的大政方针党委来主抓,学校的重大事项党委来决策”的工作格局。

——坚持以事业发展为核心、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以执行力建设为重点,以作风建设为保障,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升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

——探索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建立党代表工作室,保障党代表充分行使各项权利。

——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学校和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整体素质。

——坚持和完善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在推动、保障和监督“集体领导、分工合作、联席会商、民主集中”的二级学院管理体制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探索党支部建设新模式,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级、社区、宿舍、社团,把党的工作向学科团队、重大项目组、重点实验室等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单元拓展和覆盖。

——创新党建载体,开展网上党建理论研究、党建论坛、党建报刊、党建数据库、网上党校、网上党课,党建聊天室等。

——加强在工程建设、物资(设备)采购、财务管理、选人用人、学术风气、收入分配等重大问题的监督管理。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反腐倡廉预防制度建设、反腐倡廉惩治制度建设,整体推进教育、制度、监督、纠风、惩处五项工作。

——加强新时期的统战工作,发挥统战工作优势,坚持和完善情况通报、联系各民主党派等制度,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做好离退休工作,发挥好老同志的优势和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十八)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建设“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五大思政教育模块,打造“文明自律”、“生活服务”、“心理保障”、“学业支持”、“就业指导”为一体的学生工作体系。建立系统、科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职业倾向等要素进行测试、评估、记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精细化”指导和培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重点,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进”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创新“三育人”活动的内容、方法和载体,充分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师德典型,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努力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办学思想认识的统一,坚定师生对学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的信念不动摇。弘扬优良办学传统,加强爱国、爱校的宣传和教育。加大学校对外宣传的力度,提升学校的公众形象。

(十九)加快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管理框架,在思想、文化和制度上全面履行和切实保障这一办学治理体制,协调好党委权利、行政权力、学术权利和民主管理权利。

——继续坚持“一校两区,相对独立,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16字方针,在实践中摸索和建立既让师生员工心情舒畅又能保证工作效率的两校区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

——进一步明晰学校与二级学院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划分,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推行以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度经费总额包干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院综合配套改革,简政放权,增强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强化二级学院在人事、财政、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管理权责,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的重心。职能部门功能管理逐步转移到规划引导、政策指导、组织协调、规范机制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抓服务、抓落实上。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需设岗、按岗择人,完善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职务聘任、业绩评价和津贴制度。根据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议事、决策、咨询制度。发挥发展研究中心和医学教育研究所在加强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的作用。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健全和规范各级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的组织和工作制度,严格按章程办事,杜绝不良风气,发挥决策咨询功能。

——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建立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质询制为核心的新型行政服务制度,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绩效考核,制定并实施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制度,构建以服务对象评价为主体的绩效考评体系。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和程序,建立科学、规范、便捷的业务流程,促进各项工作透明、有序、高效运转。

(二十)强化保障支撑,服务中心任务

——按照湛江、东莞两校区功能定位,做优做精湛江校区,做强做好东莞校区。按照“空中高楼发展、拓宽校园空间”的规划原则,调整湛江校区建设规划。建设东莞校区科技大楼、实验动物中心和综合体育馆,做好校园园林规划和建设工作,优化办学环境和人居生态环境。

——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进一步完善架构,充实馆藏。以医药卫生为主,人文科学为辅,兼顾相关学科,建设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并重,使文献资源结构更趋合理,资源更加丰富,文献保障率进一步提高,建成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至“十二五”末,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85万册。

——扩大实验动物繁殖生产量,保证教学、科研用实验动物的供应。扩大《广东医学院学报》学术刊物的影响力,提高文章转载率和引用率。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拓宽并继续完善“校园一卡通”使用功能,力争实现湛江、东莞两校区校园卡通用。

(二十一)强化开源节流,筹措办学资金

——积极争取以政府为主渠道的重点建设资金。实行层级对外联络制度,加强与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沟通,争取国家、地方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和广东省各种专项基金的支持,组织好教育部、广东省各类特色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专项申报工作。发挥科技优势,争取横向、纵向科研经费。

——实施发展资金“千万”筹措计划。“十二五”期间,拓宽教育发展基金的筹资融资功能,平均每年筹措学校发展资金不少于1000万。积极转变筹资观念,创新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教育发展基金,组建董事会,积极有效地融入民间组织和社会资金,争取企业、校友、社会各界和海外人士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扩大继续教育培训的项目种类,增加学校经济收入。成立产业办公室,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化实现资本拓展。鼓励二级学院通过计划外办班、教育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多种合理合法方式,增强学院发展建设的“造血”功能。鼓励二级学院引入社会资本,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基地及实验室。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在互惠互利中服务社会和发展自己。

——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环节的管理,构建从资产配置、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体系。建立财务与资产统一管理制度,构建资产管理职能部门、资产管理归口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和资产管理员四级负责的管理体制,防止资产重复建设和重复购置,防止资产被个人侵占。加强物资采购的前期调研和论证,对大额的固定资产采购项目和以固定资产进行投资的产业开发项目,成立专家组进行评估、论证,并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防止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和流失。优化两校区办学资源配置,盘活办学资源存量。建立高校战略合作联盟,实现校际资源的共享。

——开源节流勤俭办学。强化成本效益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增收节支措施,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合法运作学校资金,加强会计核算,实施对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管理,进一步完善“集中管理、统一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强化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健全校内各级经济责任制。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全面推进大型科研设备资源开放共享,优化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提高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第五部分 规划的组织实施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党委负责领导学校总体规划的实施。各部门、各单位要以本规划为依据,提出本单位、部门的实施意见,将规划任务项目化,逐年分解,创造性地予以贯彻落实。

(二十三)加强统筹协调。党委办公室、学院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建立以学校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与二级学院规划为骨干,校院两级规划相互结合、统一衔接的学校规划工作体系,防止政策部门化。

(二十四)加强宣传发动。党委宣传部牵头,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十二五”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的认同感,使规划执行过程中成为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过程。

(二十五)加强督查督办。党委办公室、学院办公室和监察处负责规划落实的督查督办。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强化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抓落实的责任意识,将年度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医学教育研究所和发展研究中心,在“十二五”中期和末期,分别组织规划实施情况专项评估检查,并公布评估结果,作为部门、单位负责人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十六)加强规划修订。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动态调整发展规划。由学校“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提出修订意见,报请学校党委常委会批准。

 

 

 

 

 

 

 

 

 

 

 

 

 

 

 

 

 

 

 

 

 

 

 

 

 

主题词: 行政事务 十二五规划 通知

抄送:学校领导,工会、团委、各民主党派,侨联

广东医学院党委办公室  2011年6月14日印发 校对人:赖焱烽

(共印60份)

关闭窗口